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和鲜明特征,它科学回答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重点、路径、举措,是科学认识和破解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怎么干”这一重大问题的金钥匙。新发展理念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我国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新发展理念重大思想的深刻内涵,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
第一,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理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变了,发展理念就要随之而变。如果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发展理念就会失去引领性,甚至会对发展行动产生负面影响。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情况,再坚持粗放型发展模式、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显然已经行不通,必须确立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开创我国经济发展新局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当前和今后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针对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提出的治本之策,是针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来的战略指引,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第二,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已有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总体上看,我国在若干关键核心领域技术落后、技术供给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尽快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提高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着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际竞争力。
第三,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在找出短板、补齐短板上多用力,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协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第四,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看,就是要解央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第五,开放发展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必须主动顺应和引领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人世界经济的大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第六,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增进民生福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目的。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共享发展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实现共享,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七,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一定要深化认识,从整体上、从内在联系中把握新发展理念,增强贯彻落实的全面性系统性,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对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符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学习与研究 2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