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推选结果,我校驻村帮扶“发挥智力优势、探索‘三位一体’结对帮扶困难村新模式”项目入选。全国共有20所省属高校入选教育部典型项目,我校为天津市唯一入选高校。
![](/__local/4/BC/F6/0D08C415698D224F848F089DA89_6BC6BD1D_2F860.jpg?e=.jpg)
食用菌栽培
![](/__local/8/93/DA/26A0C77895F5D3736FBCC557A1D_AAEA2FAF_1DEA6.jpg?e=.jpg)
校村共建
为全面展现省属高校精准脱贫工作成效,教育部今年首次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推选活动,26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了64个项目,经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4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投票推荐,最终有20所高校典型项目入选。
校党委对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始终高度重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部署要求,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工作日程,明确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切实抓紧抓实抓好。我校驻村帮扶组从学校和结对帮扶的蓟州区出头岭镇东官屯村、朱官屯村、裴各庄村,静海区独流镇北刘村、六堡村等5个困难村的实际出发,制定帮扶计划和工作方案,创新思路招法,奋发有为,依托学校人才、教育和文化“三位一体”优势,精准对接困难村发展需求,围绕提高村民收入、改善民生这个根本,全面推进帮扶工作,取得了好的效果。帮助蓟州区帮扶村引入香菇新品种,开发烘焙新技术,成立食用菌农业合作社,有效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通过三年帮扶,三个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20446元,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在静海区帮助两个帮扶村确定以建立集体合作社为平台,以打通“蔬菜水果+互联物流+终端消费”全链条的发展路径,带动两村传统蔬菜水果种植向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现代都市农业方向迈进,初见成效。